8/29/2007

facebook

文明單位:facebook
嘉賓:鄧肇恒、yue-jin

可以想像是熱烈的。

把排球看深一點

星島的欄目本來是1500字,我放著手寫去,從2千多再剪成1500字。寫著寫著又想到排球史的梳理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本來這幾天還蓄著力要寫「後二對決」——但要寫的文章還未寫完!!所以還是先貼出長版吧(當然比報紙版狠一點)。

尊重事實、知性與運動
——從女排說起


一年一度的世界女排大奬賽近日於中國寧波市舉行決賽週。在大陸以至香港的華文傳媒中,這一切被置入零八奧運備戰的進程中來理解,鋪天蓋地都是期望飄揚。是的,真是一片大國崛起的聲音。而排球是一種年華漸老的運動,世界排壇都青黃不接,陣容齊整是萬分難得。排球的商業營利能力相對足球和籃球而言,要低得多。中國體育界元老級人物魏紀中,就曾直指國內排球聯賽「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需提高排球的群眾基礎,即每個城市裡的排球有效人口。」魏紀中歷任亞洲排聯、國家奧組委等等重要組織裡的首腦人物,說話並不浮誇,有種深不可測的實事求是。這種人是從怎樣的時代裡走出來的?

香港號召支持中國女排的方法,靠羅列輝煌戰績,旁述員必定口沫橫飛地提到中國女排80年代的五連冠——即指81年世界盃、82世界錦標賽、84奧運、85世界盃、86世錦賽五個冠軍。我很懷疑這些數字對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能有多少吸引力。這就是香港體育旁述(也許還包括其它界別)的通病,訴諸數字、擁抱大堆頭,但割裂語境,完全喪失說服力。

女排對中國為何重要

魏紀中的版本是這樣的:中國女排從50年代中開始建立,到60年代受到由大松博文所帶領的日本女排的衝擊,於是吸收日本的魔鬼式訓練——周恩來將之改造為「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精神,要求為民族而團結。如果看過戴錦華的〈《紅旗譜》:一座意識型態的浮橋〉和唐小兵的〈《千萬不要忘記》的歷史意義:關於日常生活的焦慮及現代性〉,即可知道,在文革爆發之前的60年代乃是一個曖昧的時期,像戴錦華說的,「大躍進」悄然結束,「狂想與詩情已為異樣、沉重的現實所淹沒,一個穩定而略顯平淡的『調整、充實、整頓、提高』時期已在構想之中」,也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吸納。換言之,女排的「精神」誕生在革命意識型態之隙縫中。因為文革,女排發展全然停頓,再到八十年代復出國際;當時對外處於冷戰的孤立狀態(國內習稱美國隊為「宿敵」,而不是稱霸排壇更久的蘇聯隊),國內則對改革開放持紛紜態度,這一切如履薄冰的抑壓,由排球場痛快的扣殺紓解。在當時,數千北大學生(首批受教育的知青)衝出房門,點燃自己的被子,繞未名湖游行,高叫支持口號;女排勝利後,北京萬人空巷,在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這是人民自行製造狂歡的歷史,這和為看煙花或足球賽的萬人空巷,在創造能量及主動性上有著差別。

後按:沒有時間細理90年代以來女排的發展與政治大勢的扣連。經歷八九六四,中國受到外國制裁,女排也走入低潮,90年要重召老將郎平入隊,再後來的巫丹更不成氣候。06奧運後「女排精神」再度成為話題,也與國內的八十年代熱有著關連。聯賽及體育經濟的發展更可以看到國內氣候的改變。

參:時代選擇了中國女排(按:這個soundbite 其實是有著傷感面向的);魏紀中:現在中國隊的年輕隊員都悟性太差(按:真知灼見)

精緻運動 謝絕猴戲

魏氏說的當然是一個統治者眼光出發、由政治人物來敘述的女排歷史,可是遠不止於港式公關把戲——你看,連官僚都是人家的好。香港要鼓吹女排,就靠花錢,找久休名將與明星對賽一場。去年這種猴子戲安排已是全場觀眾廁所位,今年還加碼添食,直要把人活活氣死。

排球本質上就不適合猴戲。它是精緻的。除了彈跳和騰空等本身涉及身體素質的環節外,排球還涉及非常精微的手指動作,竟像體操般可以發明動作(如鉤手飄球和背飛等),還有持球、連擊等規例去判決動作是否合格。不適合排球的人,很快會被運動本身排斥,甚至不是「比不上人」,而是根本「做不到」。天份是決定性的。每個人起跳、打開身體的姿態都是不同的、像無法徹底描述的音樂,獨步一時的球員所造成的震撼、可怖,是接近自然及宗教力量的崇高感,壓倒性的迫力。然而排球的位置編排又嚴格,間接限制每次接球者的任務,再以網隔開兩方,簡單來說,它是一種秩序感相當強的運動,各安其位,需要大量的調節和中介。所以中學裡,排球隊總是最乖順的。個人天份與運動體制的團體性質可以呈張力狀態,天才球員也不能打同時打所有位置,合拍熟練的團隊確能將攻防力倍數提升,而天才生在完整的團體裡是那麼難。個人、團體、時間,三者相生又相限的張力,足以構成崇高的歌劇。

雖然crossover通常是好事,但在要求精緻和秩序的運動裡,搞又無陣式、動作都做不好的猴戲,就只是鬧劇(國內媒體冷嘲明星隊「技術實在太差」)。猴戲不單侮辱名將,也侮辱那些不懂排球的明星:人不懂排球不是罪啊,為何要製造一個舞台來讓之出醜?這教愛排球的人傷心,簡直是慘劇。拜託下年別搞了。

尊重知性 自我要求

魏紀中所體現的,是講求踏實和經濟的統治意識型態。他也不滿國內媒體浮誇的商業炒作,輸一兩場球就要教練下台,只會破壞球隊發展——可見踏實的政治意識型態,也必然會對商業的過度膨脹存有警惕。香港這邊的問題更加原始:以香港的旁述水平,連炒作都炒作不起來。香港的排球旁述員,太多反智、失憶。那些旁述員都不是新人,經常對都球迷都厭倦的術語和標籤誇誇其談,而名重一時的名將換了國籍或嫁人改名,旁述員就將之當成新人,大詫「第一次下場怎麼信心這麼夠?」人家都拿了幾年MVP了。尤為可氣的,是有些旁述員不做功課,但心裡有一套劇本,比如認定某某球員已經年紀太大拖累球隊,就歪曲事實把所有錯誤都推在那球員身上:只要失敗,連不是那球員打的球都算在人家身上,一場球賽裡這種張冠李戴發生十次以上,到最後該球員是全隊得分最高的,旁述還是認定她是輸波關鍵。

劇本生產解釋,旁述就顯得有權威;但體育旁述也是新聞工作之一,能不能站在事實的基礎上,對苦練多年的球員和癡心觀眾公平一點?儘管工業生態令大家沒有空間,但能不能也做一點功課?淺薄與欠缺自我要求,這不是體育旁述獨有的,也是傳媒界以至其它界別的弊病。這麼基礎的原則都達不到,看來香港只能牽著「大國崛起」的衣角,而發展、知性、樂趣,全都收穫不到。

8/27/2007

朋友?敵人?

以一種「有機會成為你朋友」的「中立姿態」,再冷言冷語、摑你兩掌再踩住你上,遭反駁的時候就問「你想多一個朋友還是敵人?」——也許還附送「我是講良心話」的委屈模樣。

見太多了。重要的是,認住這種所謂「朋友」的樣子。

8/26/2007

四方鞠躬

1. 他者的帳蓬

模糊得不知真假的記憶:五、六歲的時候,我隨家人到了,很遠的,珠江對岸的別人家裡。我在客廳裡坐著,看到外面,有一個奇異的「窗台」。那稱不上是一個窗台,是用顏色繽紛的傘子、被鋪,嚴密地包裹著的,什麼。數重的遮蔽顯得非常若有介事。與其它平整方正的陽台和窗子相比,它極度不規則,如突起的腫瘤,非常搶眼的外部所掩蓋著的,彷彿是一個傷口。然而它又那麼柔軟、鮮艷,像是馬戲團的大帳蓬,蔭庇著神奇的物事。

當年看見這種小小的異變景色,心裡已被魅惑,但又不知如何向大人開口——或者我也知道,大人們也答不出所以然來。

然而在江灣橋腳、濱江中路的大元帥府前(好一座華麗的古蹟),我突然再見到這種奇異的帳蓬。我不可理喻地認定,這就是昔日所見的同一個帳蓬。幼年的神秘從來沒有解開,於是我一次次地回到森林裡的空地,然而,從來沒有試著闖入帳蓬內部,只在心裡保存那種面對著神秘時的,焦急。陽台或窗戶意在接觸外界,但這種帳蓬卻千方百計地追求相反。時日過去,花布被鋪換上了紙皮,傘子也好像不比以往鮮艷。如果不是時光減低了魅惑,就是有些人,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境況愈來愈糟。隱蔽的,拒絕你的目光然而你無法從心頭抹去的,他者。

2. 窗子

真好,那排窗子還在。

小時候就已非常喜歡那排窗子。它像是外國電影裡的物事。窗子分兩扇,左右對開,窄長,幾乎高與人同,木窗框,一則是防風,一則節省玻璃,一則是維持與人臉的比例,木窗框格成一個個小長方形,你把臉湊上去,就恰好是一張大近鏡的素描,你看窗內人,窗內人也看你。木框都髹上淺色的橄欖綠,深一點是鴨綠。是公園裡長櫈的顏色,然而又是家。染過外國風格,然而又是鄰。

它們位於我那已徹底改變的小學外。我不耐地從學校裡出來,焦灼地去尋那排窗子。因為日久失修,多已緊閉不能開啟,玻璃或已徹底暗啞,或已脫落而由木板補上。也有脫落的窗框,也有從外橫釘的木條。是時代的印記:沒有冷氣機位。時維七月,但陽光照在其上,便變得寧定。
我不張望別人的窗內,窗子便等於全是緊閉。錢鍾書說,「關窗的作用等於閉眼。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纔看得見的,譬如夢。」我喜歡這排從不對我提供答案的窗子(包括水跡深黃的牆壁),它令觀看趨向安定——一如帶著別人「好夢」的祝願,比較可以克服艱難的睡眠。無法回答的問題,令人深沉。


3. 道別

古時離別詩詞的前設是,聚散之間有一條清楚可見的線。這些詩詞在今日往往不合引用,是因為那條清晰的線消失了——我們不會再為同學到外國念書而哭成淚人(我念中學時還真的如此),失去了那集中的痛楚,但平日就已經預先散漫地憂鬱。現代科技令人失去距離感,這並不等於距離消失,而是無法把握距離,無時無地都在道別的陰影之下。有朋友來探望,或在某場合裡遇上,熱烈或不熱烈地寒喧,我經常突然走神,眼神飄蕩,口裡喃喃說著什麼就溜開了,後來未有道別。想想這相當無禮,興許得罪了人。其實是我素來不懂道別。依戀牽袂兒女之態非我所願,揮袖不回斬截之事非我所能。跋前躓後。無論生離,抑是死別,我都籠在一片恍惚之中,彷彿騰雲駕霧。無情無感無重量,或許,正是死亡感狀。

魯迅死前的喃喃自語:「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就是一種顛倒錯誤的距離感,他正離開人世,同時與遠方相遇。

哎,不過平日散聚,你就要扯到死亡,叫人如何受得起。

斑駁日常多為三篇一體,都不過自我解剖,弔詭辯證,讀書記事;據說不算易看,多得讀者耐心。寫這小方塊的手勢已成習慣,輕易甩不去。留下痕跡算是某種擁有。有即是業。我確已預想過多次最後一週要寫什麼,不過到得來,仍是手足無措、忘了計劃。素來不懂道別,唯向四方鞠躬,於案頭點一枝煙。




8/25/2007

今日是重要的智海失敗之作聽證會,可惜去不了。還有去不了的重要事。


撐紮鐵工人等如撐自己!

「還我繁榮成果」大遊行

支持紮鐵工人罷工 爭取合理工資工時

紮鐵工人罷工已持續了16天,雖然商會仍然拒絕讓步,但已得到市民廣泛的支持;很清楚,扎鐵工人的抗爭標誌著基層工人未能分享繁榮成果的怨憤。抗爭已不單是扎鐵工人,本週日的遊行亦代表全港工人表達不滿及要求分享繁榮成果的訴求。我們呼籲市民及團體出席遊行,聲援紮鐵工人,顯示基層團結一致,共同對抗大財團的剝削。

日期︰2007826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二時正

地點︰維園四號球場(近銅像)遊行至政府總部

查詢:27708668

紮鐵工人需要您的支持!


譚駿賢:另一個香港故事 � 由紮鐵工人來說

民間學者馬國明早前曾問:「皇后碼頭倒下,會長出什麼來?」他給自己的答案是:主流以外另一種香港故事——一種有別於安定繁榮、發展與進步的香港史。幾百名紮鐵工人,也適時地用身體與怒吼將基層工人數十年來被隱藏的階級歷史,寫在皇后大道中的馬路上。

就算這次的版本說得不好,多說幾次就會好了。

8/23/2007

些微不捨

今日收到通知,本週斑駁日常是最後一週。一時打亂陣腳,又輸波,又要趕文——都是出於不捨吧。

1. 水馬

水馬,像是某種動物比喻,好像有點可愛的樣子——總令我想起水牛或者河馬。事實上,水馬非馬,外型上它與馬並無相像之處。而它與鐵馬同屬一類,除了擔當障礙的功能,它們都有著一排排的柵欄。

它們到場的時候,有人忍不住說,久違了。2004年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香港警方為防衛反世貿示威者的「暴亂」,而設置這群大型水馬。它們沉重、難以搖撼,現在它們將愛丁堡廣場隔絕起來。

現在亙立於愛丁堡廣場兩個入口的水馬高四米,白色膠製,中部是一排粗厚扁圓的柵柱,很像一張大咀,故意露出森森兩排巨齒,作噬人狀。看在一批天天在談皇后及愛丁堡廣場的空間格局的保衛皇后人士眼裡,這批水馬極其荒誕——顏色與柱子顏色重疊,高度不倫不類,質感毫無呼應,簡單來說,它與這個本被設計為開放的公共空間,徹底地格格不入。朋友比喻,就像馬格列特的畫作《摔跤手的墓地》:一朵巨大的玫瑰,怪異地填塞了整個房間。這些水馬是屬於這個空間格局的邏輯以外的事物,就憑它意在障礙,而廣場關鍵是開放。

我透過水馬的牙齒縫,望入我們夜夜停留的廣場和碼頭。愛丁堡廣場石櫈上本來滑稽的假鐵板雕塑,都成為了寂寞的鬼魂。然而鬼魂記性最好——它們一直記住清場前的風景。

2. 日出作為徵兆

在皇后看日出的人們,至少比較能擺脫「太陽+高樓=欣欣向榮」的庸俗想像。
八月一日醒來時天已全亮,天色湛藍雲朵輕薄,維港對岸卻裹在一團沙沙薄靄中,彷若海面上有無可名之物,被朝陽蒸發,但依然緊纏著海港不放——與其說是朦朧,更像是關於險詐的遲疑暗示。另一邊,已高昇的太陽卻又萬匹金光直射而來,那光曳在海面上都刺痛雙眼。我心中一凜,從未見過這樣矛盾的苛猛。

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有一段異常動人:

「帶著生手的天真,每天我都站在空蕩蕩的甲板上,興奮地望著那片我從來沒有看過那麼寬廣的地平線,用好幾分鐘的時間注視著四分之一的地平線,觀看整個日出日落的過程,代表著超自然的巨變之起始、發展與結束。如果我能找到一種語言來重現那些現象,那些如此不穩定又如此難以描述的現象的話,如果我有能力向別人說明一個永遠不會以同樣方式再出現的獨特事件發生的各個階段和次序的話,然後——那時我是這麼想的——我就能夠一口氣發現我本行的最深刻的秘密:不論我從事人類學研究的時候會遇到如何奇怪特異的經驗,其中的意義和重要性我還是可以向每一個人說個明明白白。」

日出弔詭,日出永不重覆。如果我們能向人說明不斷重演而永不重覆的事物,世界就會改變。


3. 歌與現場

歌是激情、昂揚,宣示、召喚,但最最重要的是,它直接呼喚埋藏在身體裡的經驗——歌因而是,過去當下未來,所有成功失敗的經驗,之混沌總和。在一個集會上,揚言:「就算保不住一個碼頭,起碼也要唱紅一首社運歌。」於是,有些人,在他們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無法直接幫助保住這個碼頭,但也起碼,幫助唱紅一首社運歌。歌是茫渺的歷史傳承。

在保衛皇后運動中,主打派台歌就是金佩瑋寫的〈誰說〉了。「誰明我有理想敢去堅持/強權暴力絕不可遏止/抱緊自信爭取公義/讓自由人權成重要事/來挽我手走上征途/同行何懼怕風正高/決不會再等敵人憐憫/難做到 更要做到」單看歌詞平平無奇吧——在729日面對林鄭月娥的論壇上,不少本土行動的成員,唱這歌都淚下如雨。八個月艱苦耕耘,天亮之前的會議還忐忑不安,從來沒有與這麼多人一起唱過這首歌、何況在這麼多人面前。當時我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被擠得動彈不得。我們這一代,都是從自己的房間裡走出來的。兀然卻發現自己竟在歷史的現場,這現場是自己有份鑿造出來的,一下一下。弔詭的歸屬感:這轉圜不得的現場,就是我的房間。

社運歌曲的重點在於,你突然發現自己到達了一個現場,有足夠的人數、理由、付出,還有面對著的足夠大的困難,讓義正辭嚴的歌詞,竟然,不再顯得陳義過高,它擁有了僅僅作為事實陳述的淡泊尊嚴。困難就是力量。我們唱過歌,連維園阿伯都變得安靜。

重點所在

皇后已拆掉牌匾了,朱凱迪電話響到傻左,傳媒好像都期望著本土行動做野。益發感到劇本的存在。其實,我們希望香港人做野,更多於本土行動做野。有時學懂投入要先成為觀眾,那麼就認真做大龍鳳給各位觀眾看吧,但歸根究底,還是要市民投入香港,投入社會,像一個激動的觀眾那樣活在歷史中構成歷史本身。其實,牌匾被拆,遠遠比不上那幾張石櫈被拆,之錐心刺骨。牌匾是名字,那供市民閒坐發呆下棋睡覺歇腳的石櫈,才是內容。這些都真是講到口臭了,有些人就是喜歡充耳不聞,所以現在的問題總是,如何與彷彿來自另一宇宙的人說話。下面的佳文,就是回應這篇文章的(這種文章同一日登在明報和文匯報,費解)。下文橙色為在下所加。

解放皇后碼頭的根本意義
文:周思中

天星皇后碼頭的運動,一直以來都是立基於幾支大柱:

1. 市民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和參與權;
2. 城市規劃民主化;
3. 香港歷史建築空間的保育;
4. 香港的歷史、身分和解殖問題。

以 上四條大支柱,遠遠早於天星皇后運動便是香港社會重大而有待討論和處理的問題,而隨著97年香港解除殖民地身分,回歸中國,上述問題更是顯得尖銳和無法迴 避。天星皇后作為一個經典案例,令人坐立不安的,是暴露出特區政府的「古蹟——保育」觀,原來還在春秋大夢之際,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殖民時期理應已離我們 遠去。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現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智鵬,在〈走出皇后碼頭困局〉(《明報》,2007年8月15日)一文,便作了一個具教育意味的示範。他以歷史專業的眼光,判斷皇后碼頭未及水平被列為法定古蹟,是因為「殖民地的歷史內涵必須彰顯於港督與香港社會的互動之中,並非港督所到之處都具備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段話,與古物古蹟辦事處5月22日呈交前古物事務監督何志平,關於皇后碼頭應否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文件遙相呼應。

該文件第9(d)段提到,「在考慮一座歷史建築物應否宣布為古蹟以便重構香港的殖民地施政歷史時,我們採取了全盤的考慮方式,包括考慮有關的建築物與殖民地施政的關係,以及對殖民地經濟、宗教、教育、醫療發展等範疇的貢獻。」

緬懷殖民地的史官

讓我們來做一個腦筋的練習。

以「港督與香港社會的互動」,以及「重構香港的殖民地施政歷史」,作為評定是否列為法定古蹟的標準,是一種怎樣的歷史意識呢?什麼人在什麼時候會以此作為入史的材料的準則呢?答案呼之欲出:殖民地的史官。(粗體為筆者所加)

只有這種腦袋和眼睛,才會將整個香港150多年的被壓迫的、抵抗的、自強的、庶民的殖民經驗,都視作漆黑一片的背景,然後港督和殖民地施政就是舞台上大射燈唯一會照亮的主角。

殖 民地的皇親國戚、地方行政,對一個脫離殖民地後的地方當然重要。但這裏「重要」的意思,是今天我們需要有一種別樣的眼光,思考香港若要達到一個童叟無欺的 解殖歷史階段,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舞台設定。換言之,這個解殖的舞台上,誰是前台誰是襯托。對這問題意識的探究,香港史學專業責無旁貸。回應劉的文章, 「非港督所到之處都具備重大的歷史意義」這句話相信不會有太大爭議,但本土行動和其他支持原地保留皇后碼頭的人,不斷重複的,正正就是,碼頭的重要性毋須 皇親國戚的上岸來確認。

以公共空間重構香港歷史

大 會堂、天星和皇后所構成的公共空間,從50年代開始,便是香港人發展自強自重的公民人格的重要歷史現場。以手頭資料所及,大會堂及兩個碼頭組成的公共空 間,由65年的「反加稅反加租反加價」民眾大會、到66年蘇守忠反天星加價絕食、70年代初的保釣和中文運動浪潮起,加上作為外籍傭工假日在這個(純)消 費城市中罕有的避難港——一幕又一幕的場景,見證著香港人了解和實踐自己在城市的公民權利。這段歷史港英政府和皇家警察可以亦有理由輕視,但作為人民,作 為脫離殖民地已10年光景的人民,特別是作為脫離殖民官治已10年的香港歷史專業呢?

抗爭歷史對本地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經濟、宗 教、教育、醫療」方面,不可能是一條「是/否」、「有/無」的題目。不深耕鑽研港英時代反殖經驗的效果和影響,不更換一個解殖的框架來重編寫香港歷史,無 以接駁今天未完成的解殖任務。香港的古物政策和架構不單需要改變,還需要慎重的處理和討論香港現這個歷史階段需要何種歷史保存的「觀念」問題。

經 典的俄國文學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有句經典的對白:如神不存在,一切都被允許。有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弔詭地——這句話的反面,才是對的。並非「如神 不存在,一切都不允許」這個反面,而是「如果神存在,一切才被允許」。舉個例,原教旨主義分子之所以可做盡天下所有犯禁的事情,就是因為神的旨意。在香 港,當大家還在做夢以為回歸意味殖民的禁止/缺席,實情原來是,回歸「順利過渡」、「50年不變」等修辭,是香港殖民性格不變的金漆保證。

換言之,「回歸後,殖民才被允許」。

8/21/2007

1. 文明單位:街市
嘉賓:羅雅寧

節目中提到的,有問題的維基條目在這裡(見「環境」一節)。
嘉咸街街市又因重建項目而岌岌可危,可見的將來,處處是戰場。

2.
進入第十三天,紥鐵工人的聲勢和支持並無下降,反而讓人在其中感受到香港少見的凝聚力——除了熊貓,就數紥鐵工人了。
聯署一(學界及文化界聯署)
聯署二(個人及團體聯署)
梗係兩個都簽啦。

TALE的照片真的很漂亮。那首「雪壓竹枝低 雖低不著泥 明朝紅日出 依舊與雲齊」,真是震撼人心。

3.
捲土重組再來:流浪兒十五彩.勵志放映會
《八彩林亞珍》+《七彩布拉格》
21/7星期二晚七點半,皇后碼頭

8/20/2007

碼頭封了,切割已經開始,大家都預計我心情會壞,但原來,寫blog的時候心情最壞。流著眼淚都可以繼續hold會,但寫blog時心情很壞。以為哭過了就好,但寫blog時心情還是很壞。

人可以有多少個人生呢?一向重視文本多於作家(起碼在口頭上),但見到張的字跡(文章自然早已讀過),連續地一個個字地讀,還是很驚動。算不上張迷,只是從中二開始看她的小說,覺得不懂,每隔兩年重看一次。最近不少人忍不住要寫Brett Anderson,我也不好意思說關我事。今天見塵翎寫「最好的都不屬於我」,有時我實在是不敢說出口——作為一個汪暉粉絲,他要離開《讀書》了,我看著架上那寥寥幾本《讀書》,心想,你好意思說你是汪暉粉絲嗎你?

汪暉:迷茫是探索过程中的常态,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新的思想封闭症的出现,也就是在讨论中不承认 自己的迷茫,总想拿自己的常识当绝对真理,甚至对别人的思想探索采取敌视的态度。我在这里只是做一点假定:假定十多年前,知识界的主流不是否定或扼杀有关 自发私有化及其危机的讨论,我们的国企改革也许不至于产生如此众多的问题?假定在我们反思发展主义问题时,知识界的主流不是将这些思考当做无关痛痒的胡言 乱语,我们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分化也许不至于如此严重?假定我们早一点对全球化过程的霸权的和垄断的构造进行思考,也许我们在许多方面上会做得更好一点?我 提这些问题的意思不是别的,而是强调心灵开放的重要性。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有些知识分子不愿意面对问题,而总是将矛头对 准展开讨论的思想平台。在我看来,扼杀思想空间和拒绝反思是危险的。

「心靈的開放性」這麼普通的原則能說得這麼鏗鏘,乃是因為學術研究以付出令人昂首挺胸。床邊的書櫃,叫「無用之櫃」。第一層是關於現代性的理論,第二層是當代中國狀況、中國當代文學評論,第三層是比較專門的文學理論。蔗渣板,難免壓得彎彎的。不論興趣、單講生存,如果不回到學院,無用之櫃裡的書就是無用的。說到運動,我也未想到怎麼把無用之櫃的書用到運動裡,首先就是因為大部分都還未看。學術令人堅定,興趣令人歡快,運動令人澄明敏銳。浮游者難免心情壞。下星期急風驟雨,一口氣也不能喘,徹底禁足寫寫寫,但並沒有接近過無用之櫃。

8/15/2007

文明單位:罷工
嘉賓:陳寶瑩

我唯一的小把戲

facebook裡似乎真的很多小東東,人際關係就在虛擬的網絡中,以「具體」(在虛擬的網絡中具體,算是如何的具體?)的小物件,以滿天花雨灑金錢的方式撒播出去。要wallis開聲教我「要在別人的wall上留言」,我真是一個太不interactive的老土嬸嬸(其實我從小學開始,就是一名老土嬸嬸,一直走向年輕化,在嬸嬸的年紀時大概會像一名中二學生)。

眾所周知,酒量幾乎等於零,也不具備「一邊喝酒一邊吹水」的功能,覺得啤酒難喝得要命,並喜歡在別人喝醉的時候講嚴肅的話題,但在face book,我沉迷於那個send drinks給別人的遊戲裡,兩天之內就到頂了(即再沒有新酒可以增加)。雖然很耽心到頂之後會很空虛,但還是沒有辦法慢下來。「請3個朋友喝酒」來換得更多可選的酒的種類,這種方法完整地召喚了我對食肆經營遊戲的嚮往。我喜歡經營遊戲,但不喜歡經營國家、城市、鐵路(男孩子都喜歡這些),只喜歡經營一家食肆。《夢幻西餐廳》那種可以開著遊戲做別的事的散漫遊戲完全是邪魔外道,而喜歡《仙劍客棧》那種熱鬧緊迫task接task的;換新裝潢、加入新菜單,我喜歡通過昇級來得到更多選項。而現在,你幾乎是買不到食肆經營遊戲了——結果卻在facebook裡拾到過往。

看來,我將會流連在這些新潮的東東裡,猛烈地把過去召喚回來。明亮的facebook介面,滿滿都是我以前那些死去的電腦的透明的靈魂。

8/14/2007

新聞

晚間新聞,愛丁堡廣場真的解封(算是本土行動難得一次兵不血刄的小勝),警方人員一邊放水,一邊有幾名少女拉人龍在其間穿插而過,這麼滑稽的畫面,那班在皇后的人真係傻的。

要趕文。頂我都過去玩下先。

8/13/2007

青年,或者寵物

先看今日幾乎所有傳媒都有引述的,香港青年會關於皇后碼頭的問卷。昨晚無線的王大鈞一言道破玄機:這個所謂問卷調查,不是隨機抽樣,而是由香港青年會會員派發的。哇,現在問卷調查墮落到什麼程度了,連隨機都可以慳番了——那麼好歹正名為「香港青年會會員及其友好及周邊網絡對保留皇后碼頭之意見調查」吧。但許多報章都竟然沒有注意到抽樣偏頗這一點,也沒有理會團體的背景。真是少少功課也不做呢。
下面是BEYONDTHESTARS對問卷的分析,我想大家對於引導性的問卷調查已經不滿很久了,就一次過爆發吧!(綠色字是本人的加按)

一. 您有否留意最近有關皇后碼頭遷拆事件的報導或消息 : . 
1. 有 2.沒有 3. 不知道此事件 (跳至第七題)
**評論: 問題太常規和規範化

二. 政府為了改善中區一帶的交通情況以及未來發展需要, 而遷拆皇后碼頭。您對這政策是 :
1. 同意 2. 不同意 3. 不知道
**評論: 這根本就是錯誤的問題, 跟著政府的錯誤論調走,我們說了很多次, 拆碼頭跟改善交通無關!(這政策根本不存在,有沒有「沒有這回事」選?)

三. 政府經過七年諮詢,然後立法整個中區發展規劃,您認爲程序:
1. 恰當 2. 不恰當 3. 不知道
**評論: 沒有一個諮詢是針對 “皇后” 與 ”天星”的拆卸, 只是填海的諮詢.,所以根本沒有諮詢過!(死啦,什麼叫「立法」整個中區發展規劃,「立法」是動賓詞組,其後沒理由再跟名詞組,在問卷裡出現病句,親者痛仇者快

四. 您對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與反遷拆人士論壇對話(7月29日)的表現 :
1.極度讚賞 2.讚賞 3. 一般 4. 不讚賞 5. 極度不讚賞 6. 不知道
**評論: 34% 覺得一般, 極度不贊賞的有 11%! 只有29%贊賞 ,是「政府」的意料之外吧!?

五. 某些保育人士以集體回憶為由, 反對遷拆皇后碼頭。你 :
1. 同意 2. 不同意 3. 不知道
**評論: 我們說了一千次,不是說集體回憶! 我們說的是現在與將來的規劃。為什麼不直接的問: 妳/你贊不贊成拆碼頭? 或問:你/妳贊不贊成在不影響基建的情況下保留碼頭?(現在,將保育和集體回憶拉起來的,只剩下政府而已。啊!原來這條題目是含蓄地反政府!!用心良苦!!!)

六. 你對反遷拆人士逗留皇后碼頭及絶食抗議的行動是 :
1. 非常不認同 2. 不認同 3. 一般 4. 認同 5. 非常認同 6. 不知道
**評論: “逗留”碼頭? 本土行動是解放碼頭,令她不被政府圍板佔領, 讓大家可以繼續使用!(「逗留」,哈哈哈用詞尷尬到這個程度,真替這些笨拙的打手捏一把汗……)

七. 就個人而言,皇后碼頭算不算是文物古蹟?
1.是 2.不是 3. 不知道
**評論: 48% 說是古蹟, 39%說不是! 為什麼這些不在大衆傳媒中出來。

八. 政府如仿照美利樓方案,把皇后碼頭組件拆卸,然後覓址重建,您同意嗎?
1. 非常同意 2.同意 3.不同意 4.非常不同意
**評論: 美利樓重置後變成「不合格的」古跡,,如果大家有足夠的資訊,還會支持嗎?當美利樓在中環的時候,它曾經是一級歷史建築;當被遷移至赤柱後,在最新的香港特區政府的歷史建築公佈,已經不予評級(引自維基百科)。這是具教育意義的重置失敗例子,沒有美利樓變商場食肆的慘痛先例,很多人還不那麼立場鮮明地支持原地保留呢。) 

九. 就個人而言,您認爲是否爲了保留皇后碼頭而影響中區發展規劃:
1.同意 2 .不同意 3.不知道
**評論: 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影響! 中區發展規劃是什麼哩? 摩地大廈與解放軍碼頭也是好事? 根本都沒有解釋清楚中區發展規劃是什麼, 就逼人作答, 典型的有偏向的問卷。(死啦我又唔明佢問乜喇,它是一個對於未來的意向調查還是對現在的狀態?這麼模糊不清,問卷設計者是否來到這裡開始腦能量不足?還是一早已先有答案、根本知道答的人會答什麼?)

十. 就個人而言,當古蹟與發展不能並存,必須選其一時,您會:
1.以發展為優先 2. 以保育為優先 3.無意見
**評論: 這一題不適用皇后碼頭,,因為古蹟與發展是可以並存, 要問的應該是:政府是否應該盡所能尋找並存方案? 和回應我們給政府的方案。(哇哇,再度反政府!連政府都說發展與保育要並存,竟然挾擊政府!看來問卷原來暗地是要攻擊林鄭~~這個香港青年會,真是爛頭卒,那麼義無反顧地站在會被歷史摒棄的位置上,死士,死士~~反政府的死士~~)

十一.總體而言,您對政府在平衡保育和城市發展方面的宣傳是否足夠 :
1.足夠 2.一般 3.不足夠 4.不知道
**評論: 很明顯的是偏幫政府做調查.  答案當然是: 「不夠」,但我們不是應該問,實際上應該有什麼方案和政策嗎? 我們的保育法制上完善嗎?「您對政府在平衡保育和城市發展方面的宣傳是否足夠 」是一個超級的病句!以語法結構來看,這句的意思是,被訪者本身有沒有替政府做足夠宣傳!這是一個弗洛伊德式的語誤,表現出設計者本身一直在為遲了替政府做宣傳而惴惴不安呢——這是一個自責的問題呀哈哈哈哈唉呀我真係笑到想死……這個問卷調查真是上佳的鬧劇。)



今日靠發表「青年」對保留皇后碼頭的問卷調查而被各傳媒引用的香港青年會,背景如下(出處):

香港青年會簡介

會務顧問
丁毓珠 王遼平 王易鳴 何志平 胡鴻烈 范徐麗泰 唐家福 馬力 馬照祥 張春生 梁愛詩 陳茂波 陳智思 曾鈺成 楊耀忠 鄔維庸 鄭耀棠

永遠名譽會長
余國春 岑才生 李群華 沈廣河 姜玉堆 姚祖輝 施子清 胡楚南 胡隸周 孫啟昌 梁熾輝 許智明 陳紅天 曾智雄 黃守正 黃定光 黃英豪 黃富榮 楊 志紅 葉劍波 歐陽成潮 盧文端 龍子明 戴德豐 聶 毅 蘇 適

名譽會長(樺按:這些是名譽不會永遠的會長,笑死我
王賜豪 匡 耀 林玉珍 范仁達 秦善文 許華傑 陳仲尼 曾向群 黃英敏 黃碧嬌 楊位款 楊位興 葉振南 盧豐順 鍾樹根 顏祜爽 魏 鴻 釋道平 參事 余鵬春 林建高 馬介欽 高永文 歐 陽士國 龍子明

監事 李志強 林 嫣文 聶 毅

香港青年會成立于一九 九五年五月四日這個極有意義的日子,其工作主要包括﹕
1. 凝聚青年力量,貢獻社會
2. 促進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交流,增進彼此瞭解和認識
3. 增強青少年國家民族觀念
4. 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擁護「一國兩制」哈哈哈

本會成立以來,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希望與大家共同努力,增強青年人的公民意識及國家民族觀念,煥發青年人的朝氣和活 力,為社會盡力。

近年,本會舉辦了多項交流活動,如「我是炎黃子孫」黃陵謁祖、香港大專生杭州考察團、「中國近代史」南京上海考察團、「愛我中華」一兩岸四地青年新世紀大 匯聚(井岡山--- 秦皇島--- 北京專列之旅)、蜀都之旅---「經濟文化」考察團、江蘇專機之旅---香港青年生活體驗交流考察團等反應熱烈。

看了這些背景,我突然明白,為什麼保衛皇后碼頭的青年人的真誠、熱心光環這麼容易戴上——你看上面這種在大陸都已被調侃得爛到底的修辭都敢拿出來,唱戲也要上上粉吧,比起來,就算看戲,都去看保衛皇后的青年人啦。不過,說到底,從寵物的角度來看,十年才出一次大場面都蝦碌處處,叫你的主子如何珍惜你呢?真替香港青年會擔心。

8/10/2007

一肚悶氣

司法覆核失敗、八號風球強吹雞蛋殼之際,流浪兒在下心中煩亂無比扮看電視,大獎賽俄羅斯站,徐嘉樂和吳錦池還要不斷搞錯godina和gamova(例如「俄羅斯教練好醒,將全隊最高的godina放去2號位攔網」,天啊全隊最高的是gamova呀),打了兩局還沒搞清楚陣式,不時還要自我吹噓「有d觀眾問我,點解你唔睇號碼都認得球員?因為睇慣左,個樣同動作都好易認既。」頂我真係想問你,點解你睇住號碼都仲認錯隊中最出名的球員?!你俾個原因我原諒你勒好唔好。

我現在清楚地講一次:與二傳手打對角的是7 號莎芳露娃,即是全隊扣殺能力最低的一個,她本來是打四號位主攻的。當莎芳露娃上到前排、己方發球時,godina或者gamova就有可能轉次到二號位進攻,因為二人都擅長二號位強攻,而且攔網也強。這是90年代中已經出現過的戰術,不是意大利教練的新發明。

3號的ALIMOVA打得很不錯,像一個高的奧基恩高。老老實實,1號的sedova我也看不慣,拉臂動作有問題,起跳未圓熟,速度不高,還開小跳發!在俄羅斯裡竟然開不倫不類的小跳發!難道俄羅斯要日本隊化不成。懷念布洛達高娃。

8/09/2007

武打片.女人仔.廟街


《這就是民主的真貌》 《七彩布拉格之秋》

皇后晚晚有局——流浪兒武裝勵志放映會(tsw按:真係武打片黎架)

日期:八月十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八點
地點:原天星碼頭工地外、水馬旁
茶水:tsw

清場之後,保衛皇后抗爭進入新階段,這場公共空間的爭奪戰,既已拉開序幕,便不會就此結束。當作為家園的皇后碼頭被圍上了四米高的板塊,我們就成為了無所容身、逆風流浪的孩童,而這支流浪兒的隊伍在此時,卻是前所未有地壯大。

本土行動誠邀大家來觀看兩部關於近年重要抗爭的紀錄片,借鑑他方的前人經驗,開啟自身的想像,與新舊朋友攜手、互相打氣,準備跳出更美麗的舞蹈。


影片簡介:

This is What Democracy Looks Like
《這就是民主的真貌》
作者:眾多錄像行動者/西雅圖獨立媒體中心(Seattle independent media centre) 及大大聲影音(Bignoise films)/美國 1999
片長:68min
英語對白/中文字幕
紀錄1999年在西雅圖世貿會議門外的抗爭。

Praha 2000: World Bank IMF Under Siege
《七彩布拉格之秋》
作者:The Prague Independent Media Center/捷克 2000
片長: 55min
多國語言對白/中文字幕
紀錄2000年在捷克布拉格發生的,對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大型抗議行動。


2005社運電影節原網址

延伸閱讀:安徒譯寫系列

在西雅圖之後尋找希望
社運收皮
名單更長,行動更勁!
「社運積極主義」與「清教派無政府主義」
「我們會立即行動!」左翼反智主義及其不滿

2.

click the image pls.














3.

廟街﹒文化系列
講座: 廟街頭廟街尾的 愛路歷程
時間 : 2007/8/11(Sat) 8:00pm-9:30pm
地點: 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kubrick書店
嘉賓講者:周淑屏/ 主持:鄧小樺

(一切,都是為了李俊偉,和廟街。)

4. 抖一日好過冇。
本周四五六meanwhile斑駁日常。

1. 待觀望的沉默

被認為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滔滔不絕甚至於使人厭煩的那種。其實,誰不懂得沉默的漂亮。沉默的人在遠一點的地方,那影子卻可以投在你面前,以至於,成為壓制呼吸的大重量。《愛情白皮書》裡形容掛居保:「這個人就是有著連空氣顏色都改變的力量。」中學時在同學的紀念冊上讀到過一句話:「沉默凝聚所有的力量,一如黑色吸收所有的光線。」

沉默者站得比較靠後。於是有比較寬闊的視野——最美好的想像是,沉默的人把一切細細看在眼裡,然後會有適時低調而準備細膩的回應。

記得以前,我也持這種美好想像,看著面前沉默的學生。想像他們雖然沉默,但也真的能夠明白,我滔滔不絕地講述的,被認為是過於深奧的話題、情感、論點。那時我並不能想像,那些看來比我年輕並非太多的人,面相比我柔馴、點頭比我頻繁、眼睛比我明亮,竟真的可以在精神上呈現無意卻完整的拒絕。

連帶也對身邊的沉默俗謂考oral 失去了信仰。它可能只是軟弱、心不在焉,甚至與你根本不屬同一版圖。但失去了信仰,並不代表完全放棄希望——沉默比絕望更糟的地方在於它仍需觀望。這就是作為反彈的沉默。可能有交流,也可能沒有。它是一個深淵,就在你足邊。

2. 落後
想像A:在一個場合裡,存在著某個無形的話語總數的optium level;我們以增加或者減少自己的發言量去接近之。
想像B:與親密朋友圍爐夜話的時候,我才吐露心事。
想像C:唯當一個場合裡存在足夠水準的人,能聽懂我的話語、並能回應,我才把我重要的思考說出來。
想像D:發言是一種表現自己的方式,旁邊的人會像考oral般 給我打分數。

太好或太壞的演講過後,都會引致討論環節的沉默。水平普通的也會。另一方面,由於基本的結構和範疇問題,有些場合討論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滔滔不絕其實也是沉默。有時坐在前方講席,面對遲滯輪迴的討論環節,就不禁對坐在後方的,我那些聰明而一直沉默的朋友,有點幽怨。在大部分中港台文化交流的場合,來自香港的朋友經常是最內向和羞澀的。

那是中六,我讀魯迅。因著中國文學課程,讀了《吶喊》;接著讀《野草》。讀過後,我仍然是吱喳如麻雀一樣的八婆仔,話比以前沒多也沒少;只是,態度變得嚴苛——那之後,我幾乎就不能再原諒自己的沉默。其實,魯迅本人,也定然不是「非得說話不可沉默 」如此單線條。因此,不原諒自己的沉默,其實不是模仿魯迅,而是被號召成魯迅的書寫對像,亦即,我是一名過於認真、易被召喚、天性馴服的魯迅讀者。由此看來,無論是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魯迅,還是我那些因羞澀而沉默的朋友,都比我聰明,而我心甘情願落在他們身後。我的意思是,我說話或沉默,有時是因為喜歡落後於我愛的人們。

3. 醉後鬼扯

大學時代曾有兩名男生,他們住在一起,早上醒來,二人會扯一大堆廢話,沒有任何實質內容,長達一小時,作為早餐或早操。據說是二人在講廢話方面是天才,字字珠璣,都是無意義但可以把你下顎笑得發酸的廢話。我本人也見證過這種表演,果然是笑出眼淚。不過,過了15分鐘,我就感到膩煩而走開了。

根據Harry . G. Frankfurt的定義,這二名男生,大概是在放屁(bullshit),即「認為事實真相如何都沒有差別的態度」,根本不介意自己說的話是真是假。更有一種「打屁大會」(bull session),指非正式的談話或討論的場合,而其男性聚會的色彩相當明顯。裡面存在的共識是:人們所說的,並不代表其真正的信念或感受。大概,這種無責任可負的氣氛,就是讓我迅速膩煩的原因。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在小公園裡,說那些真假難分的話,直至天亮呢?大概是因為我們把其中一人灌醉了。

同樣是「不正確」的陳述,醉後的鬼扯就像列寧所說的「錯誤道路中的錯誤道路」:陳述的事實、邏輯、演進可能是假的,程度容或有所誇張,省略的轉折仍然在深沉的海底,與醉者的理性表述有著差異——但這裡,遍佈真實的碎片。如果更清醒、更集中一點,努力往那深邃處再看去,甚至可以預視這些醉後的鬼扯被遺忘、否定的將來。所以,在醉後的鬼扯裡,我通常從不喝醉。

8/08/2007

小恙

轉貼王/流浪兒

關心皇后司法覆核的朋友,看電視新聞會擔心贏面,其實,不是的。這裡有司法覆核的主要理據。不單是為了皇后,也必是將來香港的保育工作的重要參考,大家都乘機充實下自己。




小低
轉貼本blog多次,也投桃報李轉貼番佢:

終於都有My Radio 的節目可以貼來推介一下了﹕
毓民頻道,嘉賓梁文道
話題﹕皇后29號論壇,周融,什麼叫「尊重」、「你有你意見我有我意見」、「和諧」
第一節第二節

附送﹕8月5日「串爆皇后SHOW」
陳景輝及陳嘉琬接受勞永樂訪問(上半部)︰
陳景輝及陳嘉琬接受勞永樂訪問(下半部)︰
林輝接受勞永樂訪問︰
阿草接受勞永樂訪問︰
馮炳德接受勞永樂訪問︰
勞永樂簡介馬楚明︰
葉寶琳、阿周及阿仁接受勞永樂訪問︰
『本土行動』一眾成員與勞永樂一起高歌(編者強烈推介)︰<--鄧按:走晒音喎。


我們現在沒有家了。箇中辛酸,即是楊牧,亦嫌過於溫婉。

〈旅人十四行〉 楊牧

在夜色裡解體,散入薄酒
和微溫的髮茨中間。旅人的衣飾
拋落小花零亂的,春雨的庭園
我們共持星斗閃爍的羅盤
揣測明天的方向,不免爭論
風速,地形,雨量,和勇氣問題

西北有高樓,在夜色中解體
肌膚如浮雲在一齊舒卷鼓盪
不言不語,掀開春花的谷地
我在你的沉默中感知勇氣不是
問題。明天面窗小坐
果敢張望未來的方向

一隻海鷗陡地拔高,停駐欄前
又在你的疑惑中鼓翼飛去

8/06/2007

拖著前行

《鏗鏘集》「是終結還是開始」

必睇。

文明單位:花道藝術
嘉賓:zero

有本人超級沙啞的聲音。
回到家好像有點低燒的樣子。

「清場時,你在做甚麼?」戲劇工作坊
日期: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時間: 晚上7時30分至9時30分
地點: 舊天星空地
內 容: 皇后碼頭被警方清場當日, 你在哪兒? 被重重鐵馬重重警方陣線隔開, 在鐵欄外不得而入的人們? 是留守在碼頭內, 將要被強大警力抬走的人兒? 還是在碼頭上蓋, 被暴烈的陽光猛曬一整天的朋友? 就算你當天不在現場, 在家看電視直播的你, 也可能心有戚戚焉. 就讓我們以戲劇形式, 重溫當日因不同崗位,不同地點所併發出的複雜感.

據說是個大型治療活動。

8/05/2007

重頭來過。

本土行動的香港家書(聲音版),請轉貼呀。


星期日:my radio 皇后開咪

主持:黃毓民
嘉賓:皇后天台留守者、絕食者、其他參與者
日期:八月五日(日)
時間:早上十一時至一時
地點:舊天星空地

星期日:唱極都有—-皇后音樂會

日期:八月五日(日)
時間:晚上七時半
地點:舊天星空地
歡迎大家帶你的音樂、詩、文字、畫…任何表達的xyz來一起….

星期一:司法覆核與公民權利論壇

講者:陳家洛、杜耀明、蔡寶瓊、陳淑莊
日期:八月六日(一)
時間:晚上七時半
地點:舊天星空地



(關於某些無可名之的恨意,我突然明白,什麼fans of juno、meme之類,原來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人家可能已經踢過很多次館了。嗯,我這人,總是戒心不夠。不過,與工作相比,這些恨意,其實,真是很次要的東西。或者,我真正惹恨的,就是這種根本沒打算將之看在眼裡的態度吧。)

8/04/2007

最愛熱腸人

beyond stars又有新料。網上人鏈的更新令人感動。討論區唔到我地玩架喇,還是玩blog啦。

大家都知,無論多麼力有不逮,唱k時我還是要唱何韻詩〈元神出竅〉。不過還是估不到她可以這麼好——當然也是香港其它藝人太不濟,以致何韻詩說句正正常常的「我跟很多市民一樣,關注著皇后碼頭的事態發展。」都覺得像神遇。不過,我們也知,具備這樣正常理性的人竟然也實在少了:
p.s. 在電視旁邊我聽到冷言冷語,有位啊叔明顯地只是在旁邊湊熱鬧,等得不耐煩了,
說什麼 ‘快點下手啦,浪費時間."
............................................
不用你來幫忙不用你來認同,但至少可以免卻一切的冷嘲熱諷吧。
這些才真的令我覺得悲哀。


熱腸。這就是我喜歡梅艷芳的地方。

(有哪個武俠小說迷,說得出「最愛熱腸人」出自何處?)

8/03/2007

筆記

八月一日凌晨四點皇后碼頭。有近百人露宿,不計不睡談天的人。幸好趕及拍了照,我想我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體會清楚,令這麼多市民在代表舊殖民地權威的碼頭露宿,究竟是什麼意思。



1.
因為出了鏡,所以不斷收到sms,又有鼓勵和問候電郵。感覺到家人般的關切,譬如w的感嘆號。謝某還過來請我吃飯。沒事,很好。只是嗓子完全啞掉。從來沒有發出這樣的嗓音,有興趣聽的可以儘快致電。

也許有朋友很驚訝我會留到被抬,是不是被抬是很丟臉的呢?這種想法我是無法理解的。之前協議,大家一致要我去嗌咪組織外圍聲援,不要留在裡面被抬。非常不忿,次次都嗚嗚哭著說要被抬要被抬。結果,因為警察來得太快,第一時間直覺還是留在絕食者之前。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我會留在保護圈內,先搞定一切準備(包括上鎖),再補位,那就可以一次過滿足後勤者想像和被抬的肢體意志。以身體延遲清場,真的延遲。

2.
基於以上原因,在圍成人鏈等被抬的時候,我真正覺得難受、以至於不能自持地流淚的,是,當我們20人動都不能動躺在那裡,看著全副裝備的ptu圍過來,第一圈已經有40人以上,清場一定是輕而易舉的事,便覺得,不公平,不公平。赤裸裸的國家機器在面前,所謂延遲,是1分鐘和5分鐘的分別。與意志和理由對決的,是裝備和人數(30名示威者對360名警員)。這種強弱懸殊不公平。

而當我們都習慣了當觀眾。而當這種大型場面像電影那麼整齊好看、乾淨俐落。是的,沒有嚴重衝突,迅速解決任務。但這背後所隱藏的,是鼓動對權威的壓倒性之崇拜。因為權威是壓倒性的,所以我們臣服它。這種邏輯的盛行伴隨著香港社會的愈益主流化。

3.
梁文道說,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4.
梁寶這樣對待反對者。這種力氣是可敬的。八月一日早上,有個無法不被認為是精神有問題的男子來騷擾我們,說要將我們的東西拆晒,像loop機一樣不停重覆重覆,咀裡含著凝結厚重的白沫,想在別人面前宣示權威,要人聽他那一段以命令句子組成的話(比如讀出政府的告示對他而言重要無比)。我們本來都有點同情他,一個人,想望成為權威到了發瘋的地步,用精神分析的話語來說,這叫做與大對體失去了距離。本想皇后作為一個包容的公共空間,就容納他吧。傳媒都不理他了(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包容的態度,還被報導為「包圍」他,而且不把我們反駁他的話播出來),我們對他唱歌、陳滅和他談話。但他向陳滅大吼、連文晶瑩的artwork「髮剪」都動、見到「陰道獨白」的塗鴉畫更是大發雷霆一樣馬上想撕毀,我終於忍不住發火。而我們叫他停手,他的回應就是得意洋洋地說「如果你覺得我做既有任何問題,可以報警架」(這句話重覆了十幾次,每次的神情都一樣)。我見大家又要開會準備,一大早個個筋疲力盡,實在不能忍受這種利用你的包容來壓迫你的人,忍耐了接近個半鐘,終於報警。此名男子叫岑運恩(根據網上資料,有個同名同姓的,是中學老師。希望只是同名同姓。)

那時碼頭人太少,沒有力氣處理他了。數分鐘後,ptu就來了。

5.
歌是重要的。叔本華認為,音樂可以重顯生命實體的驅動力。音樂可以繞過意義而「抓住」主體。在音樂中,我們聽到了看不到的東西,即意識流之下的振蕩的生命力。語音(voice)賦予我們從未見過之物以生命。聲音令人投入,觀看令人抽離。聲音凝聚群眾,觀看則把主體與其屬社群割裂開來。如能香港人從拍照的看客變成卡拉ok酒廊的傻佬(從dc或手機拍照的年代回到卡拉ok的年代,即時間的逆轉),就已經是一大步。

6.
現場令人頭腦澄明。就算哭都有條有理,反而擁有了鎮定人心的力量。待記。

7.
這幾天很多人search鄧小樺上來,然後漸漸多了search「本土行動鄧小樺」(是不是不能相信鄧小樺就是本土行動的鄧小樺呢),好像都沒有仔細瀏覽就匆匆退出,不知是否警察在搜集情報準備秋後算賬。這裡字海一般,大概對於警察來說很恐怖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