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2008

賣點

「文學撈飯」是文學節邊緣節目,不被提起,全靠我們自己做宣傳。除了兩位人氣嘉賓之外,賣點還有陳滅和黃衍仁的沉鬱戴望舒短片。除了真正的賣點之外,鄙人還自製賣點:剪短了頭髮,現在很像手塚治虫漫畫裡的短曲髮女角

文學撈飯——文學進入電視經驗談

  嘉賓:梁文道、王貽興
  
  主持:鄧小樺
  
  時間:7月4日(星期五) 7:30 pm
  
  地點: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字花》主辦
  
  =====
  
  香港社會是影像文化主導,而文學一直位處邊緣;要推廣嚴肅文學,必須借助大眾媒體。而電視是現時最普及的大眾媒體。每隔數年,都會出現推廣文 學的電視節目;同時,許多文學機構、文化人都有與電視台合作推廣文學之經驗,這些經驗需要整理和檢討,以推動大眾媒體的良性進步,並幫助他們推廣文學。而 民間、關心文學的人也應該嘗試製作一些與文學有關的錄像,在大眾媒體以外提供其它更多的選擇。
  
  走出書房,爬進電視,梁文道歷年主持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等等紅遍中港,王貽興經歷《謎》之洗禮後推出《香港筆跡》,兩人會談,定必揭示 文化節目製作鮮為人知的辛酸與竅門,又同時把經驗錦囊傳承,讓其它文學小隊心有靈犀日後突圍。同場加映民間製作,黃守仁攝錄詩人陳滅追尋戴望舒的足跡,一 同出走、目眩神迷。

   過去數年,在大眾媒體上出現了較多與文學掛鉤之節目,增加了普羅市民對香港文學、嚴肅文學的認識機會。本座談意在邀請涉事較深的兩位媒體文化人,到場分享 他們的經驗,邀請兩位在電視媒體上有推廣文學經驗的文化傳媒人,到座談會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在電視上推廣文學的經驗,將節目製作、撰稿、與各個單位磋商的 成功與挫折,與大眾分享,並與到場參與者一起檢討大眾媒體的節目製作形式和取向。
  
  此外,本座談會也希望是一個催生民間製作推廣文學之錄像的機會及經驗。同場亦會播映由民間(由《字花》籌備)製作之文學錄像,展示民間推廣文 學的方式,供嘉賓講者及觀眾品評。錄像長約20分鐘,關於中國現代重要詩人戴望舒在香港的生活及文學工作。資料搜集及內容大綱由實力堅強的香港文學研究 者、詩人陳智德主理,由獨立影像人黃衍仁,以紀錄片形式,將戴望舒蜿蜒的香港生活、滄桑的獄中題壁,陳智德深沉的聲音,配合詩意的影像製成作品。
  
  附:戴望舒簡介
  
  戴望舒生於1905年,是中國象徵主義的重要詩人,也是重要的翻譯家。曾赴國留學,其名作〈雨巷〉傳誦一時,亦是會考中國文學的範文篇章。戴 望舒曾往法國留學,翻譯大量外國作品,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學校開除,於是便啟程回國。1936年10月,戴 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且創辦了《耕耘》雜誌。1938年春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於域多利亞監獄寫下名作〈獄中題壁〉。
  1949年後,戴望舒曾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參見維基百科
  
  參考文章:
  陳智德:〈詩幻留形.戴望舒的香港時期〉(文匯報)
  
  陳智德:〈藝叢散記:獄中的戴望舒〉(文匯報)
  
  梁寶山:〈「為歷史招魂——關於自由」之戴望舒回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