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5

傘下書情



(此文寫於二月,當時雨傘書在書店尚未如此困難,廖偉棠《傘托邦》也尚未出版。如今手上再多《傘裡傘外》、《傘托邦》、《佔中,我識條鐵》三書,或者以較長篇幅來作評介。)

上了專賣人文社運文化書籍的序言書室,店長之一的TIMMY笑說終於嚐到暢銷書的滋味,除了梁特首開口批判的《香港民族論》一紙風行外,一眾以傘為題的書籍也都賣得好好,新書《被時代選中的我們》更一日銷五十本,讓本來堅守邊緣的他們看到了巿場的能量勢力。

其實一場壯闊的運動,自然產生許多相關的書籍——參與者就是受眾(其實反對者一般也會買些來看),巿民就是巿場。所以在自由的巿場裡,社會運動、政治議題本應是出版的重點之一。然而香港的言論自由在收窄中,受壓的反激造成了不尋常的現象。能讓受眾特定的文化小書店都見到熱銷之路,是因為巿民也一早懷疑這些書籍會受政治打壓,因而都想在特定門路買到,以作收藏。

各種雨傘書中,「有種文化」出版的《每一把傘》(李鴻彦編,馬丁攝影)出得最早,訪問結合攝影集,紀錄雨傘運動中各個走出來的個人之理由及面貌,裝禎在急就章而言也算出色。裡面當然有名人如何韻詩黃耀明,也有普通巿民如金鐘煲糖水的婆婆,中學生、貨車司機、金融人、設計師、劇場人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強調「觀點」的互換,比如馬丁拍到前線示威者與警察短兵相接的一刻,「最接近示威者眼中的景象」及「最接近警察眼中的景象」,都有照片記載。書中亦有警察訪問,表示「催淚彈是最低武力」,及外國CNN記者說「警察已經相當克制」。當然這和絕大部分走出來的巿民意見相反。

照片是紀錄,《UMBRELLA SKETCH》的作者FONG SO則以速寫作紀錄,街道上、路障前、佔領區內處處即景,人們的身影以炭枝濃重的筆調繪畫,有時加上色彩。早期的色彩添加之處游移不定,有時是人們的身影,有時是旁邊的樹,有時是警察的制服……後期則多集中在示威物品上,連儂牆、橫額、直幡、標語、七彩的傘。也許代表了畫家逐漸清楚自己的目標

區家麟的《傘聚》是他在運動中每日的筆耕結集,目前已賣到第三版。文章大都在網上看過,但還是覺得有很強大的衝動要買,因為此書以清醒的常識眼光,解答了許多運動中的重要問題。區家麟以他的新聞專業眼光,很好地把握了運動的前因後果,及理性地處理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如無組織、拆大台、抗謠言、新獅子山精神等。一些文章如〈20個政改的問號與感嘆號〉、〈一分鐘讀懂白皮書〉等等,在政治運動中簡直有如工具書般實用,可以抗辯反擊。是故周保松教授在序中稱區家麟是個「公共知識份子」。

白卷出版、李由之編的《被時代選中的我們》,行銷做得最好,包括有彭定康、葉德嫻、張鐵志的推薦;利用網路行銷,在立場新聞上分享篇章,開售日點明銷售點。編輯上,此書最著重「青年」的焦點,包括起用社運青年寫手(作者簡介非常有性格),以青年的趣味去尋找被訪者,也無傳統的左右分隔眼光。青年力量是雨傘運動的最大動力,此書開售當天已出現斷巿狀況。

比較老派的作者如江瓊珠,亦有出版《黃絲帶與傘,及小雞蛋》(進一步出版),薄薄小書,一篇到底。此書寫法是以人物為紐帶,穿越雨傘運動。許多人物是由昔日社會反世貿、天星皇后等運動一路走來,但在這場運動中未必如以往突出,是以本書有一種歷史性的邊緣視角,非常個人。此書銷情上不如上述各書,但江總的文筆自然優於青年寫手,讀起來抒情流麗,是耐讀之作。

雨傘書的寫作與暢銷,都有一種抗命的色彩。未來應該還有廖偉棠的詩攝影集《傘托邦》,或者還有別的藝術評論或結集。自由總是令當權者煩惱的。

(經濟日報副刊「閱讀新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