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2016

自動寫作,你也可以試一試





「自動寫作」( Automatic Writing)是一種在六七十年代興起的創作方法,與潛意識、自由聯想一路相近,其做法是可以上網google搜索的,每個門派的做法都有點不同,其關鍵是如何令主體進入一種寫作的狀態,沉浸其中而自動隔絕外界干擾(我守的其中一個要訣是一段時間之內手不能停頓)。這種沉浸的奇妙狀態,有時是自己的內心直接呈現;有時卻吊詭地出現被附身、手臂與字詞都自動運作的狀態,當事人聲稱對寫出來的結果一無所知。極度內心與極度異化的外在方式與形態,原來同一。

感性與機械:文學創作

至於附身、通靈、機械論,又比「內心流露」更高一層,更 harcore點,因為它是一種辯證結合,包含比較複雜的「自我」之想像,看到他者是內置在自我當中,機械是內置於情感當中,如此我們對於自我和創作的想像都更深化一層。九十年代有段時期,「機械寫作」的概念由西方傳入,在香港也曾引起熱潮,先鋒新媒體藝術組織如「錄影太奇」(videotage),會展出過不少相關的試驗,那也是「自動寫作」在香港最紅的一段時間。今日不少六十後的藝術家,仍然抱擁自動寫作這種創作方式。

就文學創作而言,自動寫作是一種釋放自我心靈能量的寫作方式,心靈能量包括想像、幻想、回憶、情緒、聯想能力等,如果主體心靈能量很高,則會十分享受這種方式,只須稍一激發,文字就會在手下洎洎流出。而對於蒼白平板收縮型的主體,則會遭遇困難,只覺得手累、心慌,不知怎麼寫下去。不過這也就是自動寫作的最大要求:「無論如何寫下去」,讓主體被迫適應寫作的狀態,這樣來回幾次,心靈能量或會擴大,如同把幼小的獅子踢下山,讓牠自己克服困難。著名歌手兼詩人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有一本經典作品,《美麗失敗者》,裡面就有大量的章節是以自動寫作方式寫成,柯恩自嘲它是在一種地中海小島陽光下半中暑的狀態下寫出來的。然而便有一種縱橫恣肆之美。自動寫作不一定整篇都要採納,它可以只被視為一種原始素材,作者可以從中挑選剪裁、找到值得發展的句子,或純粹用來觀察自己。

自動寫作當然是與人的潛意識有關,一個明明是自已但又很陌生的部分,偶然流露傷痕與壓抑。由心理分析一脈滋長出來的藝術創作觀念,乃著眼於內心的壓抑與傷痕,記憶與夢,永劫回歸不能窮盡的內心深淵。 Google時發現近年「自動寫作」很常用在身心靈界域,比如用以與「 higher self」對話、外星人對話,我記得有本 New Age類的書《與神對話》,應就是以自動寫作的實踐形態寫出來的。一邊翻查資料時就很想念老弗洛伊德,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今日多麼陌生。

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心

 近年多次向不同群體介紹「自動寫作」的觀念和實踐,成果都頗有趣。可以比較出自身和他人的聯想軌跡有何不同;大部分都像是跟自我對話;有人只寫剛剛經歷的煩瑣,有人把整個故事寫出來;有人會寫到淚流滿面,卻是自己都不知原因,回頭仔細再看自己寫的,才知是所處空間勾起了自身的記憶。人的心靈原是千差萬別。

我這個人其實不是特別傾向要他人在我面前流露太過內心的情緒,我本是個尊重他人保護內心距離的寫作導師——自動寫作總是有點感覺危險。但近來,卻深深感受到自動寫作有其必要。因為看許多青年學生的功課作品,發現十分平板,往往都是資料、判斷(通識科影響?)和陳述,抒發情感時比較平板,而想像更是匱乏。我的感覺是,青年學生在寫作中,失去了「內心」。這不完全只是語文能力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是對於自我的了解不足,無法了解自己情感的軌跡。困頓在長期工作消磨中的上班族,也有這種問題。

同時這個社交網站的年代,也有私人與公共界限混淆的狀況,臉書令人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把自己的東西一一上網分享,但同時又長期在一種向公共發言的狀態中,有那種公開演講的平面化。「內心」這件事,既熟悉又陌生,它可能同時在膨脹和消失中。

因此我明白自動寫作的意義:可以讓我們重新得回「內心」這個向度:跟自己對話,流露自我然後觀察之,看到自己的軌跡,並有剪裁及修改自我的能力。在其中,我依然希望強調那種自我的流動性,一種反省及更新的能力。在這個時代可能極為重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