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2016

家樂哀歌





有些變化實在難以表示歡迎。

讀中學那些年在旺角區,買青少年服飾自然是旺角中心、信和商場、家樂商場那一路掃下去。這些都是等人勝地;本地小鋪、日韓入口的潮流服飾,價錢低廉、換貨迅速。鋪仔都是一格一格小小的,衣服貨品陳設偏向擁擠,要逐件逐件慢慢揀,所以可以從小練眼光,或純粹耗費時光,與店主打牙較。

自從朗豪坊來了,2006年家樂商場改名為家樂坊,店鋪階級外觀upgrade一級,地下一層是本地中小型品牌的集中地,二樓仍是個別小鋪。後來我住到登打士街上,與家樂坊就份外熟悉。等人,閒逛,買到中意且不太容易撞衫的衣服,對家樂坊來說我或許超齡了,但階級似乎沒有向上流動很多,依然獨自在地下的日本主題食肆群中找吃的,覺得這個商場適合我。有年聖誕夜,我在家樂坊裡遇到一個同樣失戀的工作狂女生,寂寞眼紅——時光流轉,她去年搞了一個盛大的婚禮。

2014年傳出家樂坊被大業主恒隆收鋪,要做h & m旗艦店,社會上反響頗大,不少OL港女痛心又失一個購物吃食好去處,更別說商鋪熟客傷心失群了。家樂坊封鋪,失去一堆我本來喜歡的日式連鎖食店選擇,旺角愈發是一個日本食物的地獄。

2016年農曆新年,家樂坊重開,我又經過,赫然發現,兩層均為H & M旗艦店,地庫則由星巴克獨佔。我都逛了一圈,心中憂煩,只因為選擇的確減少了很多,叫人氣悶。這樣子經營下去真的可以嗎,據說多小鋪原來令管理及營運成本增加,不如租給大品牌收一大筆不用煩——當然商家心裡也想著自由行巿場。只是自由行也在減少,本地小品牌崛起也需要空間,本地人的消費需要又有誰來照顧——歸根究柢,這樣單元化、壟斷化的城巿面貌,是理想的麼,是可行的麼?恒隆不算是本土商家,或者突然放棄了原有的營商願景。

初二旺角騷亂(梁振英由本來言之鑿鑿叫它「暴動」,最近又改稱「事件」)之後,據說旺角的人流減少。但我覺得真正令旺角衰落的,不會是偶一為之的騷亂,而是多元混雜之消失,選擇之消失,一幢幢商廈改裝華麗,小品牌小商鋪卻再無崛起可能。政府、商家,如果不真正愛香港的混雜多元,不真正愛新生的本土事物,就可能靜靜地謀殺了我們的城巿。

 (刊MING'S專欄「事到如今」)

No comments: